文/ 謝湘南
6月8日,2023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繁榮文藝創作分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論壇分文學、舞臺藝術、電視劇、網絡文藝四個單元。文學單元由中宣部文藝局局長劉漢俊主持。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作主題演講。
陳彥表示,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上,尤其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偉大復興的歷程中,文學始終發揮著塑造文明、建設文化、凝聚人心、推動進步的作用,獨特而不可取代。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上,文學在文化強國建設中如何更好地釋放能量,發揮作用?陳彥談了自己的四點思考。
攀登文學高峰需要凝聚多方合力
攀登新時代文藝高峰,文學該做什么?陳彥認為,新時代十年,中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們所見證的偉大實踐,所要開辟和踏上的征程道路,都是文學要著力表現的國之大者。要寫好這些關鍵的文章,文學必須站到大地把手中的筆和我們的脈搏心跳緊緊貼合在一起,真正樹立大歷史觀,在擁抱時代的過程中,獲得對歷史和社會生活的總體性思考,綜合性體察。
需要創新藝術表達,舊話語講不好新故事,老觀念也想不通新命題,社會發展生活變化所催生的新內容、新感受,新想象,呼喚著與之相匹配新的美學風格和新的藝術語言。文學需要在學習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突破舊框架,探索新手法,建立新風格。
攀登文學高峰需要凝聚多方合力,文學創作是作家的事,但是文學視野是大家的事,單槍匹馬各自為戰只會事倍功半,今天只有用好機制抓好,把各方面的優勢資源整合起來,實現多方聯動才能讓更多的種子長成大樹,讓更多的高峰崛起。中國作家協會近期推出的一系列重點工作,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作家活動周等都是在這方面重點發力。我們希望將作品創作、發表出版、交流分享、評論研究、傳播轉化等不同的文學產生環節打通聯動,資源共享,全程追蹤優勢互補,做到攀登高峰一盤棋。最大程度地整合出版界、影視界、翻譯界等各方優勢資源,釋放新時代文學的巨大潛能。
新時代作家不僅要讀有字之書,更要讀好生活這部無字大書
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學能做什么?陳彥表示,新時代文學要在文化強國建設中展現文學的力量,根本一條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沒有服務人民的資格?有沒有滿足需求的本事,這是新時代文學的必答題。要答好這道題必須和人民一起與時俱進,一方面人民的需求是與時俱進的,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事業的繁榮和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人民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普遍提高,需求標準和閱讀期待也越來越高,在文學生產上搞人海戰術求多不求精已經走不通了,今天每個人對生活有思考和見底,也接觸過各種各樣表現生活的作品,對生活的思考不如讀者透徹,人民一定不會買賬,要更好地服務人民文學必須在藝術的創造上下更多工夫,不能簡單化、概念化、套路化、膚淺化。
陳彥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包容的時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人民的形象類型極其寬闊,當下文學創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題材窄化問題,有些領域作品扎堆,但同時也有許多行業許多形象許多人民生活的側面尚未被文學書寫覆蓋到,有些只寫簡單的乘風破浪,沒有對挫折的表現,文學怎么能夠詮釋出超越困境的信心和勇氣?沒有這樣的信心和勇氣文學作品又如何能打動讀者給人以力量呢?我想這一切都要求新時代作家不僅要讀書架上的有字之書,更要讀好生活這無字大書,了解更多人民的生活,突破人生的表層,切入到生命的最深處,描繪生活與心靈的升級。
與現代傳媒深度融合中,文學要更好地發揮母體作用
與現代傳媒深度融合,文學要怎么變?陳彥認為,在新的傳播格局和文化條件下,接受方式參與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越來越豐富,電影、電視劇、互聯網文藝還有各種更新迭代層出不窮的公共文化產品都在分享、分流社會文化生活的注意力。過去年代里人們的文化生活選項沒有這么多,文學的目標很多,現象級的文本很容易出現,在今天就困難得多。不僅文學,任何文藝門類今天要做到萬人空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越是如此越要堅定守護好文學的根系,只有把文學寫得更像文學,提供最富文學性的獨特表達文學才有立身之本,才可能被需要被看見被傳播,也才可能更加充分的發揮文學在各藝術門類的母體作用。
近年來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以及在海外傳播中獲得的成功,表明文學的質地給傳統文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文學在形態轉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比如去年熱播的電視劇《人世間》,改編自梁曉聲先生,近期網劇《漫長的季節》也與青年作家有關,有人物、有命運感的這些關鍵詞常常出現,這就是對作品中文學根系的識別和認可,許許多多的案例讓我們證明,即使文學門類再多,表現形式再新,大家在根子上需要內容,文學只有更堅定做好自己的事,不斷輸出更好的內容,拿出更硬的內核,才能真正為各種藝術形式提供有力支撐,才能將文學的創造力轉化為更加廣闊強勁的文藝合力,精神動力,讓文學始終活躍在時代文化生活的中心。
文學是事關民族復興偉大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與世界文化深度交流,文學該怎么走?陳彥認為,密切關注人類共同命運和共同議題,中國文學從來不是一座孤島,自古以來文學一直是中華文化的優勢項目,歌德提出世界文學概念,中國的唐詩對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近現代以來中國新文學幾次著名的爆發期的形成,如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文學初期等,也都從世界文化中汲取很多的能量。近年來中國網文出海取得的突出成績,以中華美學精神講述中國故事,總結中國經驗,傳播中國智慧,具有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
陳彥表示,中華文明具有持續的爆發力,五四以來很多代作家都受過肖洛霍夫的影響,學習了他對民族歷史的恢宏講述,我們自己也有司馬遷史家之絕唱,史記的大歷史觀,卡夫卡式的抽取變形,吳承恩、蒲松齡強大的想象和對現實的隱喻能力,好的作家一定是打通世界經驗和民族傳統,融會貫通為我所用的作家,新語境為文學提供新命題,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持續鞏固和加強中華文化主體性,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義重大,文學正是這項事關民族復興的偉大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們應該充分感同時代精神的磅礴氣象,在開放、包容中賡續中華歷史文脈的格局,創造與新時代新文化相適應的新的文學經典,為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留下中國文學的鮮明刻度和燦爛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