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xbdyf"></track>

  • <pre id="xbdyf"></pre>
  • 一種新型的文學批評話語
    來源:文藝報 | 時間:2023年05月25日

    文/陳劍暉

      陳曉明是一個具有獨特的批評氣質和鮮明風格的批評家,也是當今極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他在文學史、文學理論、當代作家作品評論,以及建構中國文學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等方面,不僅四面“挑戰”、成就卓著,而且開拓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疆域,創造了一種新型的文學批評話語。

      了解當代文學批評史的人都知道,新時期以來我國的文學批評經歷了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為第一階段,這階段的文學批評雖然在理論上不夠完備,但批評家注重審美和文本分析,總體看是一種“文學審美”的批評。第二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隨著商業大潮的興起和消費時代的到來,當代文學批評出現了新的轉型——從審美批評轉向文化批評。文化批評的致命傷,主要是有“文化”缺“文學”,有“外部考察”而沒有“內部審美”。進入新世紀,文學批評又迎來了一次轉型,即文學批評全面地“理論化”與“學院化”。這是新時期文學批評的第三階段,我在一篇文章中稱之為“審美淡出,理論凸顯”的階段!皩W院派批評”的突出問題:一是遠離文本,遠離文學現場;二是藝術感覺遲鈍,忽視文學批評的審美屬性;三是熱衷于西方理論,玩弄名詞概念;四是批評語言生硬刻板、干巴枯燥、面目可憎。陳曉明雖然也屬于“學院派”,但他的批評卻有別于上述的“學院派批評”。他既熟悉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哲學,深研德里達、先鋒小說和各種后現代理論,又十分重視中國經驗,善于“化西方”和“本土化”。這是他創造的新型文學批評話語的現實基礎和邏輯前提。

      這種新型文學批評話語,現代性色彩是其主調,理想主義與浪漫氣質是其底色,敏銳判斷與文學審美是其標識。這是有思想的文學批評,是批評的理論化,是以理論為引領的文學批評。具體來說,陳曉明的新型文學批評具有如下的獨特風格:

      其一,對現代性的執著與癡迷,F代性是陳曉明文學批評的一個關鍵詞,也是他整個文學批評活動的主線。從1993年出版的《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后現代性》,到《德里達的底線》《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我們看到,陳曉明將現代性這一宏大概念引進當代文學批評,不僅為當代文學批評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視角,而且體現出了陳曉明作為一個批評家的敏銳和前瞻性。在陳曉明這里,現代性是一個內涵豐富、充滿活力、極具包容性的概念,它既是一種持續進步、合目的性、不可逆轉發展的歷史視野和價值取向,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案與有效的文學路徑。正是在現代性的話語體系里,同時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獨具特色的語境,陳曉明探討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特性,它的主潮、時代精神與中國經驗,以及變革和創新的歷史必然性?陀^地說,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家中,還沒有人像陳曉明這樣執著與癡迷于現代性,并將其作為文學批評的重要驅動力和取之不盡的理論資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陳曉明創造了一種新型的文學批評話語。

      其二,智性與詩性。陳曉明的新型文學批評話語,體現出一種高度的智性。在我看來,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家和批評家,都擁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都有一種高度的智性。智性達不到一定的高度,成不了時代優秀的批評家,也談不上引領一個時代文學批評的潮流。就陳曉明來說,他的智性批評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深入關注并探索前沿理論。比如中國先鋒文學、后現代主義思潮、德里達的解構理論、詹姆遜的文化理論等等,這些常人望而生畏的艱深理論問題,最能激發陳曉明挑戰難度的興趣。在這些艱深的理論場域中,他自由穿梭,得手應心,自如且從容。二是提煉概念的能力。陳曉明不僅擁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現代批評品格,而且具備批評家的敏銳和提煉概念的能力。在他的文章中,除了對“現代性”“后現代主義”“解構”等概念有新的提煉和闡釋外,他還善于從具體的文學思潮、文學現象以及文本里概括抽象出一些概念,比如“晚郁時期”“陰面寫作”“歪擰面向”等,這些概念的提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以為,能從文本、個案、現象中提煉概念,是大學問家和大批評家的一種能力,也是好的批評的必備品質。三是思辨色彩。陳曉明的智性批評,還滲透出一種強烈的思辨色彩。這種思辨氣質體現在他的選題、提煉概念、運思過程、論證方式,特別是行文中。他的行文既層次豐富、論證透辟充分,又體現一種高超的歸納、辨析的能力。

      與智性批評互補的是詩性。在《陳曉明文集》第一卷序中,陳曉明認為“理論與激情、詩性與思辨可以融為一體”。在文集第二卷序中,他又進一步強調:“理性感悟與詩意結合是我的表述風格!标悤悦鞯呐u實踐,正是朝著這一路向前進。他一方面受過良好的學術訓練,具有深厚的理論學養;一方面又不愿意把文學批評寫成木乃伊式的“論文體”“學報體”。因此,他在智性和學理的基礎上,注重審美經驗與感性經驗的介入,以及生命體驗與感情的灌注。因此,他的闡釋既是介入的、在場的,也是敘述的——他復活了小說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并呈現了自己的“靈魂在杰作中冒險”(法朗士語)的經過。為使文學批評成為美文,成為一種有更鮮活的文學色彩的文體,他還特別注意批評的修辭性,追求詩性筆致與平等對話,同時重視文氣,以及表達的聲音與節奏。中國古人要求好文章要有義理、考據和辭章。義理就是道理的辨析;考據就是要有歷史證據;辭章就是文章語言要優美漂亮,正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陳曉明的可貴,在于他一方面有現代性的世界視野,一方面又很好地承續了我國的優良文統。而他的批評之所以獲得學界的認同和讀者特別是青年研究者的歡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種智性與詩性互融、理想主義與浪漫激情交織的表達方式。

      其三,文本分析與文學現場。當下,人們之所以對“學院派批評”多有詬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學院派批評”不大注重文本分析,同時又遠離文學現場。陳曉明的文學批評為什么可貴和值得倡揚?因為他的批評不但重視文本分析,而且時刻處于文學的前沿,關注當代文學思潮的演變和作家作品的“脈動”,具有鮮明的現代感!蛾悤悦魑募返6卷的“小說的內和外”,用細讀的方法,分析了當代15位知名作家的15個文本。陳曉明從文本的敘述、語言修辭、象征和隱喻、人物的行為與命運等“內隱”和“外化”的多個層面,重建了文本細讀的批評方法。陳曉明文本細讀的獨特處,還在于他善于從不起眼、容易被忽略的地方,發現文本具有標識性的特征,而后以此為切入口和線索,打開作品的獨特通道,直抵文本的內核和作家的內心世界,同時勾連起文本的“內”與“外”,以及作家與歷史和時代、與當代中國社會錯綜復雜的關系。盡管陳曉明試圖重建文本細讀的批評方法還有待完善,但他立足本土、貼近文本、面向現實和時代的立場和姿態,展現出了一種嶄新的批評風貌。

      我們正處于一個新的時代。新時代需要有效的、有力的、嶄新的批評,也需要大批評家。陳曉明正是這樣不斷前進的批評家。他近40年的文學批評實踐,包括他提出的許多命題、觀點、理論構想和方法,都富含理論和現實的意義。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批評的探索與實踐,將在時代的大格局中,越來越凸顯其存在的價值。

      (作者系廣州大學特聘教授)

    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国产ZZJJZZJJ视频全免费|国产中日韩久久久噜噜久久|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国产av巨作丝袜秘书

    <track id="xbdyf"></track>

  • <pre id="xbdyf"></pre>